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

🏔 Top Lessons

父母会嫉妒自己的孩子

你可能下意识地认为孩子不该拥有那么多东西,所以你的愤怒以尖刻的语气和对孩子的不合理指责(你觉得孩子应该成熟大方一点)表现出来。

嫉妒自己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反应。如果你有那种反应,应该勇于承认,而不是把气出在孩子身上,他们不需要像恶意网友一样的父母。

父母当然会嫉妒自己的孩子,这在当代互联网上反复验证,还有那种自恋型的父母,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在聚光等下,他们会打压你。

遗弃是一道光谱

我觉得遗弃就像是一道光谱,在最严重的那端,是像马克的父亲那样抛家弃子,完全抽离孩子的生活。而当孩子想要你陪伴时,你让他走开,或孩子想让你看他的画作时(某种程度上,那是孩子试图向你展示他真正的样子),你只是做做样子,敷衍一下,并没有认真地去看,那也算是一种程度轻微的“遗弃”。

面对自我批判

几乎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持续不断的唠叨或评价的声音,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,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它在说什么。那个声音可能是一种严厉的内在批评,让你不断暗示自己:“这不是我这种人应得的。”“我不能相信任何人。”“我没救了。”“我永远做得不够好,还是趁早放弃吧。”“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。”“我太胖了。”或“我真是一无是处。”

内在的负面声音除了会引导孩子做出有害的判断以外,还会放大低落的情绪,打击信心,使我们感到自己样样不如人。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能力,记住,你的自我批评可能是妨碍孩子幸福的最大绊脚石。

童年经历的一切把我们塑造成今天的样子,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式,我们很难摆脱童年的经历。阻止这种内心批判的声音可能很难,但你可以注意观察自己是何时开始自我批判的,每次发现自己这么做时,就肯定一下自己的觉察力。

我把它当成一个难相处的同事看待,我告诉它:“好吧,反正你有权表达意见。”

我想进一步建议:就像我们不该评判自己一样,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。对孩子做任何评判都无助于让他变得更好,因为在“文静”“笨拙”“吵闹”等标签的限制下,孩子很难健康发展。

我要真诚,何必快乐

一个暴躁但诚实的家长(一般人眼中的“坏”家长)可能比一个表面和蔼可亲,但私下沮丧又怨恨的家长更好。

你不承认的情绪,你硬装的情绪会被 passive-aggressive 表现出来。

精神分析学家亚当·菲利普斯(Adam Phillips)说,苛求快乐反而会破坏生活。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,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,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,或以转移我们或他人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,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。

当你试图阻挡负面的感受时,也同时阻挡了正面的感受。诚如治疗师杰瑞·海德(Jerry Hyde)所言:“情绪不是混音台,它们只有主音量。你无法淡化悲伤和痛苦,并强化幸福和快乐。你只要把一种情绪调低,所有的情绪都会一并调低。”

转移注意力这种招数感觉并不真诚,而是一种操纵手段,那对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种侮辱。

接受自己的情绪

表达悲伤虽然痛苦,但我们每次把悲伤表达出来后,悲伤或多或少都会减少一些。

我们迫切希望孩子过得快乐,却又因为太爱他们,而陷入否认孩子感受的陷阱。

你可以鼓励孩子画出或说出感受,然后接纳他的感受。你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很重要。

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,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,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,或以转移我们或他人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,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。

🖍 Highlights & Notes

如果把人比作植物,关系就是土壤。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,让孩子得以成长(或抑制成长)。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,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损。你一定希望亲子关系变成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,将来也成为他们的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。

当你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愤怒时(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,包括怨恨、挫折感、嫉妒、厌恶、恐慌、恼怒、恐惧等等),最好把它视为一个警报。

你可能下意识地认为孩子不该拥有那么多东西,所以你的愤怒以尖刻的语气和对孩子的不合理指责(你觉得孩子应该成熟大方一点)表现出来。

嫉妒自己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反应。如果你有那种反应,应该勇于承认,而不是把气出在孩子身上,他们不需要像恶意网友一样的父母。

下次孩子又令你发火(或出现冲动的情绪)时,别再不假思索地就做出反应,而是停下来自问: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吗?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?

有一个阻止自己冲动反应的好办法,就是对自己说:“我需要一些时间思考当下发生的事情。”先停一停,冷静一下。即使孩子确实有问题,需要你指引,你在气头上指引孩子也没有多大意义。这个时候不管你给出任何指引,孩子都只能感受到你的愤怒,而听不进去你想讲给他的道理。

孩子遇到不把他们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的人时,很容易受到伤害。本能是构成自信、能力、智力的一大要素,最好不要破坏或扭曲孩子的本能。

我觉得遗弃就像是一道光谱,在最严重的那端,是像马克的父亲那样抛家弃子,完全抽离孩子的生活。而当孩子想要你陪伴时,你让他走开,或孩子想让你看他的画作时(某种程度上,那是孩子试图向你展示他真正的样子),你只是做做样子,敷衍一下,并没有认真地去看,那也算是一种程度轻微的“遗弃”。

几乎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持续不断的唠叨或评价的声音,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,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它在说什么。那个声音可能是一种严厉的内在批评,让你不断暗示自己:“这不是我这种人应得的。”“我不能相信任何人。”“我没救了。”“我永远做得不够好,还是趁早放弃吧。”“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。”“我太胖了。”或“我真是一无是处。”

内在的负面声音除了会引导孩子做出有害的判断以外,还会放大低落的情绪,打击信心,使我们感到自己样样不如人。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能力,记住,你的自我批评可能是妨碍孩子幸福的最大绊脚石。

童年经历的一切把我们塑造成今天的样子,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式,我们很难摆脱童年的经历。阻止这种内心批判的声音可能很难,但你可以注意观察自己是何时开始自我批判的,每次发现自己这么做时,就肯定一下自己的觉察力。

我把它当成一个难相处的同事看待,我告诉它:“好吧,反正你有权表达意见。”

1.首先,找出那个声音。

一个暴躁但诚实的家长(一般人眼中的“坏”家长)可能比一个表面和蔼可亲,但私下沮丧又怨恨的家长更好。

我想进一步建议:就像我们不该评判自己一样,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。对孩子做任何评判都无助于让他变得更好,因为在“文静”“笨拙”“吵闹”等标签的限制下,孩子很难健康发展。

人随时都在改变及成长,尤其是小时候。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,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,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笼统的评判。比如,与其说“你的数学很好”,不如说“我很喜欢你做算术题时聚精会神的样子”;与其说孩子“画得好”,不如说“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下那么多功夫。我喜欢你画的那栋房子,看起来好像在微笑,让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”。

孩子生活中的人,构成了孩子的世界。那个世界可能是充满关爱的世界,也可能像战场一样纷争不断。努力避免家庭生活偏向战场那个极端,这非常重要。如果孩子总是心事重重,担心自己的安危及归属,他们就无法自由地对广阔的世界展现好奇心。没有好奇心对他们的专注力与学习都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。

在英国,父母离异的孩子中,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孩子在父母离婚三年后,就与父亲失去联系了,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。我知道与前夫或前妻和睦相处并不容易,下面要分享的故事就是一例。

如何帮孩子把痛苦变得可以忍受?在他们感到痛苦时,陪在他们身边。为了孩子,为了你最爱的人,你需要在场。敞开心胸面对和接纳孩子对你展现的情绪以及感受。

对于这种怨恨,承认它是最好的应对方式,即使你只是对自己承认也好。不承认的话,你更有可能为自己发飙的行为找理由,而不是承担责任。

处理意见分歧时,一次只解决一个议题,想想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。别把怨气憋在心里,而是一次讲个明白。

理想的争论不是以获胜为目标,而是在追求理解。

争论时,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:使用“我陈述句”,而不是用“你陈述句”。 例如,你可以说:“你刷手机时,都不回我的话,我觉得很受伤。”而不是说:“你刷手机时,都不理我。”人们大多不喜欢被别人定型或归类,尤其是负面的类型。如果你只是描述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给你的感受,你是在谈论自己,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听进去。

使用“我陈述句”,而不是“你陈述句”;承认自己的感受,了解及承认对方的感受,通常是处理家中无可避免的分歧的最好方法。

1.承认自己的感受,也考虑对方的感受。也就是说,不要坚持自己是“对的”、对方是“错的”;不要坚持自己“很聪明”、对方“愚不可及”。一个人老是坚持自己是对的,那是对一段关系或一个家庭最大的耗损。与其想着谁对谁错,你更应该思考你们各自的感受。 2.定义你自己,而不是定义别人。所以要使用“我陈述句”,而不是“你陈述句”。 3.不要反应,而是反思。你不必在每次反应之前都先反思(我不是主张你放弃所有的自发性),但是如果你现在感到恼火或生气,我觉得暂时停下来了解原因是个好主意。如果基斯在上述例子中那样做,他会意识到,儿子向他要皮衣时所触发的怒火,其实不是儿子造成的。 4.接纳你的脆弱,而不是害怕示弱。在上述例子中,基斯意识到自己害怕变老,他想以愤怒来掩盖那种恐惧,而不是展现出脆弱。但是唯有展现脆弱,敞开心扉接纳自己,才可能培养亲近的关系。 5.不要径自认定他人的意图。不要设想太多或是把自己的想法硬套在他人身上,想办法了解对方的感受,如果你误解对方了,就坦然承认。了解自己及对方的感受不仅是良好协商的基石,也是健全关系及同理心养育的基础。开启这种互动永远不晚。我发现,当父母能做到上述五点时,亲子关系的模式通常会迅速改善。

2.在对方身上寻求慰藉,而不是把对方视为对手。换句话说,就是要合作与协作,而不是竞争。

导致成人抑郁症的最常见原因,不是现在发生在成人身上的事情,而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,没有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安抚。孩子得不到理解与安慰,还被告知不要想太多;孩子独自哭着入睡,或独自生闷气时,随着情感失调的次数逐渐增加,他们忍受不愉快或痛苦情绪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差。就好像一个容纳痛苦情绪的空间,当你把太多的情绪硬塞进空间时,很快就溢出来了,再也无处可塞。

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。

你应该坚持安抚的理念,去感受孩子的情绪,而不是急着去处理。如果你认真看待孩子的感受,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抚慰,他们将逐渐学会内化那种抚慰,以后就能够自我化解。

如果你成长的过程中,每次感到难过时,情绪都遭到否定,你很容易以同样的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。

不管你的情绪有多强烈,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控制及安抚孩子情绪的关键。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情绪不重要,你就无法充分包容孩子的情绪。如果你变得歇斯底里,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掌控,更遑论接纳孩子的情绪。

养成谈论感受的习惯也很重要,包括你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。随着孩子日益成熟,大脑更趋向逻辑思考,这并不是说孩子会因此变得非常理性,人类永远是感性导向的,但孩子可以学会运用图片、绘画、语言来表达他的感受。通过这种方式,他们开始学会掌控情绪,而不是任凭情绪摆布。

那些画出快乐、乐观图片的孩子,远比画出恐惧、火灾、死亡、灾难的孩子更能够抵抗呼吸系统的疾病。

表达悲伤虽然痛苦,但我们每次把悲伤表达出来后,悲伤或多或少都会减少一些。

我们迫切希望孩子过得快乐,却又因为太爱他们,而陷入否认孩子感受的陷阱。

你可以鼓励孩子画出或说出感受,然后接纳他的感受。你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很重要。

躲藏起来是一种乐趣,但没人发现自己时却是一种灾难。”生活也是如此。成年及童年时期,我们可能都喜欢藏匿一些秘密,但如果没有人在我们想要展现真实自我的地方和时间点看到我们,那对我们来说就是灾难。

我记得的另一件让我兴奋的事,是我女儿第一次说:“我快要生气了。”她没有直接展现愤怒,而是用言语表达出来。这样一来,我就可以对她说:“这种感觉真的不好,对不对?”我鼓励她继续谈论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发脾气训斥她。

当人们的体验获得认可,而不是遭到质疑时,感觉都会更好,孩子也不例外。

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,无论孩子或成人。当我们感觉不好时,我们不需要被治愈,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,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。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,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
即使我们不能追溯到每种感觉的来源,也不表示那种感觉不真实,感觉还是需要被认可的。

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感受,即使同样的情况,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。

父母往往以为那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,也能让孩子快乐,但事实不见得如此——你很可能已经发现这点了。孩子看起来不开心时,你会觉得自己很失败,接着你可能像我父亲那样,试图以责骂孩子的方式逼孩子快乐起来,借此减轻你的不安。

如果你不把孩子的悲伤、愤怒、恐惧当成需要纠正的负面情绪,而是把那些情绪视为进一步了解孩子、与孩子培养亲密关系的机会,你可以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深厚。你这样做时,就能提高孩子幸福快乐的能力。

如果伴侣是以“嗯,你应该……”这样的开头回你,并给你建议,这会让你感觉更糟。

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,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,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,或以转移我们或他人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,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。

精神分析学家亚当·菲利普斯(Adam Phillips)说,苛求快乐反而会破坏生活。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,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,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,或以转移我们或他人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,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。

广告可不会向你展示一个长相平庸的人如何克服心魔,学会接受无可避免的痛苦,并找到自主性和快乐。

当你试图阻挡负面的感受时,也同时阻挡了正面的感受。诚如治疗师杰瑞·海德(Jerry Hyde)所言:“情绪不是混音台,它们只有主音量。你无法淡化悲伤和痛苦,并强化幸福和快乐。你只要把一种情绪调低,所有的情绪都会一并调低。”

发挥同理心,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观点,而是真正明白及了解为什么别人有那种感觉,最重要的是,你要跟他们一起去体会那种感受。

有些家长很喜欢用“转移注意力”这种方法,使孩子不去想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。这是家长常用的招数,但通常无效,因为转移注意力只是一种把戏。长远来看,操纵孩子并不能帮孩子培养快乐的能力。

转移注意力这种招数感觉并不真诚,而是一种操纵手段,那对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种侮辱。

你也可以告诉幼儿园的老师和保姆,你更希望孩子的感受获得共情,而不是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

相信怀孕、分娩、养育孩子是可以优化的,那就等于说我们是把一个“产品”带来这个世界,我们要把它打造得尽善尽美,而不是把一个生命带来这个世界,准备和他培养一辈子的关系。

你会把胎儿想成寄生虫、任性的入侵者、负担,还是未来的朋友、小天使、上帝的礼物,这可能会影响你们未来的亲子关系,也会决定你究竟是担心看到孩子出世,还是期待与孩子见面(希望你是后者)。

你应该和伴侣讨论感受,而不是事实,尽量不要坚持你认定是对或错的事情。感受就只是感受而已,从来没有对错之分。承认你偏向引导型或管控型是因为那比较适合你,而不是因为你相信那对孩子比较好,这可以帮你避免因循守旧,墨守成规。

这可能也是你怀孕时听到许多可怕的分娩经验的原因——因为经历震撼的人更需要讲述。

像艾玛这样的反应,可能是因为“爱的荷尔蒙”——催产素激增所致。分娩过程中施打的药物,或分娩过程中受到的惊吓或创伤,都会干扰催产素的释放——这表明你可能不会出现艾玛描述的那种母爱盈满的状态。

身为父母,如果你把那些不得体的想法、感受或想象埋在心里,只会让它们变得更强烈、更难管理。大方地说出那些想法,找个地方宣泄感受很重要,这样才不会真的去做那些事情伤害孩子。 你需要的支持,是一个真正倾听你的人,一个理解你的意思、接纳你的所有感觉的人,他就像某种平静的容器,包容你的一切。

人类不该是孤立、沉默、坚强的,我们是群居动物,是团体的成员,你应该寻求团体的协助。

她无法了解自己的感受,更无法了解别人的感受,尤其是查理的感受。这让她想转移注意力,总想逃离查理,把他交给保姆照顾。

爱更像是一种渴望获得接纳的痛苦,而不是相互结合的快乐。

如果你知道“想要”和“需要”对婴儿来说是同一回事,你就更能够理解婴儿。婴儿要是没有你,他无法生存下去。

无论孩子(或成人)年纪多大,觉得自己受到认真对待都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疗愈。

孤独是一种必要的感觉,就像饥渴一样。忽视孤独感会对你有害,因为那是导致身心健康恶化的主因。

孤独感会引发一种对社会威胁与排挤的高度警戒状态,使我们对于自己可能遭到排斥或冷漠对待异常敏感。当我们对人心存戒备时,我们的行为反而更有可能导致我们遭到拒绝。我们觉得自己被边缘化,但又不敢把自己拉回中心,以免再次被排挤——因此我们又进一步抽离人群。这就是当你预想自己会遭到拒绝,结果就完全应验的原因。

老鼠和果蝇与群体分隔后,就不会再回归群体中,而是留在边缘。

•练习:排解孤独 1.准备好辨识自己何时陷入孤独。不要否认它,也不要因为感到孤独,而对自己妄下负面的评断。 2.了解孤独对你的影响。切记,作为社群动物,感到孤独是危险的。 3.学会辨识那种高度警戒状态,以便克服它——不要像果蝇那样。很多情况下,新手父母不想参加团体活动,是因为他们对团体感到不屑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,你应该注意自己是否出现那种优越感或自卑感。孤独让你产生了不信任感,那种自以为高人一等或不如别人的想法,只是你紧抓着不信任感不放的借口。 4.主动走出去,让别人可以接触你。看看你附近有哪些亲子团体,看你是否能上网认识附近的其他家长,邀请朋友来找你或去拜访友人。

幻想只是幻想时,是无害的。谈论幻想与感受可以帮我们找出它的起源,即找出那种感受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脉络。

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不会妄下评断的交谈对象,一个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在他面前充分做自己的人。

遭到剥夺的童年不见得会导致日后的心理问题,理想的童年也不见得能保证一个人长大后的心理健康。但是话说回来,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,尽可能降低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。为了他们,也为了我们自己,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培养健康身心的亲子教养方式。

当我们没有影响力时,感觉最为失落,也对人际关系最不满意。这个时候,无论我们说什么或做什么,都没有人或组织理会我们,我们开始感到绝望、孤立或叛逆。所以,让孩子来影响你吧。你是在示范如何受到影响,这很重要,因为孩子看了你的示范以后,也会接受你对他的影响。

面对你的伴侣或朋友,轮流跟随对方的呼吸模式。注意你跟随对方模式时的感觉,以及你引领对方时的感觉,一直做到你放松为止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在倾听,但实际上是在等待空档以回应对方。我们花精力去构思要如何反应或回话,而不是去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。停止那样做并让对方影响你,可能会令你感到恐惧。

我们说不出口的恐惧是,如果我们真的倾听对方,让自己受到影响,我们可能会被他人控制,那种感觉确实令人害怕。

人在孤立状态下无法正常成长,人需要真正的人际接触。

通过操纵婴儿使婴儿尽量不要对你产生影响,那是不人道的,你需要让孩子影响你。如果你不这样做,孩子必须过度调适才会产生归属感,那会使他们失去自我意识及一些人性(就像我们在襁褓时期可能也失去了一些)。婴儿还无法讲话,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学着理解他。

来自父母的负面关注总是比毫无关注好,因为至少孩子知道你心中有他。

我不会给你一份标着年龄的里程碑,告诉你孩子何时该微笑、何时该学会坐着或站立、何时唱出一首歌,因为每个人都以不同的速度成长,晋升到不同的阶段,没有能力高低之分。帮孩子度过每个阶段的方法,是满足他在那个阶段的人际关系需求。这样一来,你和孩子就能顺利度过那个阶段,不会卡在那里无法前进。孩子的发展是催不得的,也不能忽视,否则孩子会卡住,停滞不前。你在开始阶段多在孩子身上投入正能量,后面就会轻松许多。

人们第一次接受心理治疗时,常发现那是一种让人温暖的体验,因为获得倾听有抚慰的力量。也许有些人只需要获得充分的倾听,根本不需要治疗。

我们需要记住一点,孩子很自然就会与父母分离。当他知道你在那里,随时找得到你时,他会觉得可以放心分开了,因为以后想再与你相连时,你一定会在那里。我们不该以疏远孩子的方式来鼓励他独立,因为那样做不仅干扰了分离流程,也延长了分离流程。

睡眠训练是一种控制,不是在培养关系。它是把孩子当成“物品”,而不是一个独立的“人”。它试图以控制的方式,让孩子度过安静的夜晚,而不是让孩子按自己的需要和步调与你分离。

婴儿不是天生就知道他看不到一个物体时,那个物体依然存在。心理治疗师称之为“物体恒存”概念。所以婴儿独处时,他会觉得自己遭到遗弃了。我们看不见或听不见孩子时,仍然会感觉到他的存在,这种感觉已经根深蒂固了,所以我们很容易忘了这是我们后天习得的能力。

当孩子确实有了“物体恒存”概念后(我依然无法告诉你确切的时间点,因为每个人的发育速度不同。孩子可能先有恒存的概念,后来才在身体层面感觉到),就可以逐步推进他晚上独自睡觉。

是让孩子把床和消除疲劳、感到舒适、睡眠联想在一起,而不是和分离、孤独、绝望联想在一起。

一个人被鼓励去做任何事情,那对人际关系来说都是好的;但是被欺骗、被故意忽视或被操纵去做某件事,会破坏人际关系。

我们煞费苦心地教他或逼他做的许多事情,其实他迟早都能自己学会。揠苗助长,反而可能延迟成长。

孩子迟早会自己睡一整晚,自己学会坐起来、爬行、走路、穿衣服、吃固体食物,自己做早餐、付房租。在孩子准备好之前就强迫他去做那些事情,是在打击他的信心,也是在打击我们自己。我们煞费苦心地教他或逼他做的许多事情,其实他迟早都能自己学会。揠苗助长,反而可能延迟成长。

不要主动去做孩子可以自己学会的事情,那会剥夺他的学习力。在决定提供孩子多少协助时,你要知道逐步推进或鼓励很有帮助。

我们应该多展现关爱,而非评判;多考虑孩子的感受,而不是下意识地认为孩子是在胡闹或是错的;以关心与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,不表示你在纵容孩子,不设界限。

你们都希望获得满足,而不是感到失落;你们都想好好相处,行为得体。老人会意地对我们笑了笑,他只是出于一片好心,所以我没有反驳。我并没有说:“我们是母女同乐,不分输赢。”我只回答:“我们在观察一只蚂蚁。”并对他微笑。后来,他走了,蚂蚁也走了。我和弗洛站了起来,我们母女俩也继续上路了。

孩子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阶段性的。所以,不管你现在的处理方式看起来有多怪,请以当下的可行做法为优先选择。

抗挫折能力、灵活应变的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、为他人着想的能力。

我不喜欢以给贴纸或贿赂的方式来教养孩子,因为那比较像在评判行为,而不是在培养关系。

我想告诉你我为什么回答你“不要”。每次事情进展得太快,我希望慢下来时,我习惯说“不要”。我不是故意为难别人,那只是本能反应,因为我讨厌面对出乎意料的改变。

身为父母,要确认孩子的眼泪与哭闹背后的感受很难,因为你不想证实孩子正在受苦。

因为那不能准确地反映我的感受,反而让我觉得自己被误解了。家长很喜欢用“累”来解释一切,但我们都知道真正感到累的人是谁,当然不是孩子!

这样做的危险在于,你是在示范“正确做法”,这种做法是“不灵活”的,对挫折的耐受度低。把你的坚持强加在孩子身上,你可能在无意间教他一定要做对、僵化地应对、不能忍耐挫折。

那只是在羞辱及威胁孩子,也会增加孩子的怨恨。这时你应该发挥同理心,这需要练习,你可能觉得这样做有点违心,但孩子看到你顾及他的感受,会因此学着也顾及他人的感受。

你告诉孩子的信息,与他感受与察觉的状态不同。他会觉得不舒服,如果他无法表达出那种不舒服的感觉,可能会以不当的行为展现出来。

我认为对孩子撒谎或故意隐瞒事实不是明智的做法,比如某个对家庭很重要的人过世了,在告知孩子这些事情时,需要让孩子知道:尽管我们现在极度悲伤,永远忘不了那个人,但我们会习惯他的消失,日子会继续过下去,并恢复往日的欢乐。

严酷的刑法无法培养出有道德的好公民。严格的管教也无法培养出让双方都满意的亲子关系,那反而可能破坏孩子在生活中培养持久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能力。

所以你应该说:“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。”

我需要你十点前回到家”,

”界定你自己,而不是界定孩子”的理论。

摆脱理由之争的方法,是描述你的感受,说出你想要什么。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假装一切都是为了某个理由时,协商就容易多了。

不要评判孩子,给孩子贴上无能、冲动、不值得信任或不成熟的标签,这无法帮他们进步。设定界限是好事,例如“在我对你更有信心之前,我不希望你出去”,但是采用惩罚的方式会使人变得更加固执,也无法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。你应该让对话持续下去,坚持下去,并检查解决方案的效果。

我做母亲十年了才发现这点。我对丈夫说:“你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然后突然闯进马特的生活说:‘我希望你做这件事。’”这有点像陌生人走进你家,告诉你该做什么。我们之间的联结越多,越容易解决问题及进行协商。如此一来,彼此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。

性爱、毒品、霸凌、友谊、色情、网络世界。

修补裂痕永远不晚,但在双方都在世时修补裂痕会更好。具体做法是寻找你的行为和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,并试图理解那些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