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on 24 Jun 2022 in
最近读了两本书《成为母亲的选择》和《生育制度》,感觉生育制度、成为母亲是有点社会骗局的意思。
我从中读到的观点是“生孩子并不是本能,而是一种选择,而有很多人是为了这个选择后悔的”。
如果女人本能就是想生孩子的话。那么就应该像小孩子会学直立行走一样,即使没有人教TA,TA在经历过爬行阶段之后,就会自己站起来走路,但是之所以有生育制度,之所以有这种文化,就是因为这并不是我们的生物本能:
若是有一种需要可以由我们机体天赋的生物机能来满足的,我们在满足这种需要时也就不必再加上人为的工具,换一句话说,不必再有什么文化了。
反过来说,我们在昆明每条大路上都有“行人向左边走”(后来又改作“车子靠右边走,行人靠旁边走”)的牌子,正表明不但行人有在右边走的可能,而且有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。我们看见社会生活中有生育制度也就可以知道人结婚而不生孩子,生了孩子不认账,不但可能,而且确有这种对社会不利的事实。这些决不是生物机能所能保证的人类行为的通例。生育制度的内容也决不能是一些人类本能的行为了。
这是《生育制度》里的讲法。
《成为母亲的选择》则是这样描述:
民族主义、医学化、异性恋霸权、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在携手合作,以继续维持这样的性别劳动分工。因为“女人即母亲”是个重要的制度,没了这个,整个体系可能会分崩离析。支持者一次又一次地强调,这样的分工从定义上来看是很自然的,所以必须延续下去。
尽管人们用自由、自主、民主及个人责任来包装“自由选择”,但实际上“自由选择”只是空谈,因为这个概念“天真地”忽视了不平等、强迫、意识形态、社会控制及权力关系。这个社会告诉我们,我们的个人选择使我们过着现在的人生,仿佛我们能够全权编排我们的人生剧本,能全权编写任何不幸和悲剧;我们深深受到知识、歧视及强大的社会力量形成的道德体(moral bodies)的影响及严格规范,而这些影响了我们所做的决定。
我觉得都写的很棒,很多时候当没有看到过别的选择的时候,会以为那就是所有的,或者最好的。
其他同样精彩的句子:
“种族需要绵续”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。但是这句话却把种族当作了一个有意志的实体。
因为两性的爱好,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,倒不如说: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,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。